當前位置:首頁 » 旅行團社 » 盧安達跟團
擴展閱讀
曲阜三孔自駕游攻略 2020-09-01 11:49:01
泰國芭提雅自由行攻略 2020-08-27 00:04:19
廣州到重慶特價機票 2020-08-30 08:09:46

盧安達跟團

發布時間: 2021-02-28 05:23:49

1、怎麼評價盧安達大屠殺,什麼原因發生的這樣的慘劇?

小編談談盧安達大屠殺

盧安達事件始末

盧安達地處非洲中部,有「千丘之國」之稱,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1992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47個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胡圖族和圖西族兩個民族佔到了全國總人口的99%,其中胡圖族人口佔85%,圖西族人口佔14%。

16世紀,圖西族人在盧安達建立了封建王國。自19世紀中葉起,英國、德國、比利時等西方殖民勢力相繼入侵。1890年,盧安達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1916年,比利時獲得盧安達的委任統治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盧安達成為聯合國託管地,但仍由比利時統治。20世紀60年代以前,僅占人口10%—15%的圖西族在盧安達占據統治地位,88%的政府官員都是圖西族人,並擁有絕大部分可耕地。1959年,盧安達南部的胡圖族農民開始反抗圖西族貴族的統治並掌握政權,把土地重新分配給無地的人,許多圖西族貴族逃到了鄰近國家。1962年,盧安達宣布獨立後,圖西族和胡圖族多次發生沖突,戰事持續不斷。

在1990年,由圖西族難民組成的反政府集團盧安達愛國陣線從烏干達攻打盧安達北部,旨在推翻由胡圖族領導的政府。在盧安達內戰交期間,非洲法語國家和法國支持胡圖族,烏干達支持圖西族。這加劇了盧安達國內種族之間的緊張氣氛。在盧安達政府控制的媒體鼓吹下,許多胡圖族人開始著迷於名為「胡圖族權力」的意識形態。該意識形態宣稱圖西族希望奴役胡圖族人,因此胡圖族人應當不惜任何代價來平定圖西族的騷亂。內戰中圖西族軍隊佔領了盧安達北方,驅逐北方的大量胡圖族人離開家園。而在胡圖族控制的南方,胡圖族定期屠殺圖西族人。由胡圖族人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領導的盧安達政府迫於國際壓力,在1993年簽訂了停火協議,這個協議也叫作阿魯沙協議(Arusha Accords)。

在1994年4月份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總統被暗殺,在盧安達國內引發暴力沖突。胡圖族人開始大規模屠殺圖西族人(其中也包括支持和平的胡圖族人作為叛徒被殺)。這次種族大屠殺由胡圖族組織阿卡祖(Akazu)策劃,這個組織中的許多成員是政府高級領導人。盧安達政府、軍隊、官員和當地媒體都支持屠殺。除了軍隊,對大屠殺負主要責任的還有兩個胡圖族民兵組織:Interahamwe和Impuzamugambi,大量的胡圖族平民也參與到了大屠殺中來。停火協議隨之終止,北部的圖西族盧安達愛國陣線重新開始了進攻,最終擊敗政府軍,控制了盧安達。兩百萬胡圖族人因為害怕圖西族人的報復而逃離盧安達,成為難民。他們逃到鄰國蒲隆地、坦尚尼亞、烏干達和扎伊爾(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金))),數千人由於霍亂和痢疾死於難民營。

誰殺了總統?

兩位胡圖族總統均罹難,是誰擊落客機至今不明,有傳聞指出是圖西族游擊隊,也有傳聞說是胡圖族激進份子,因不滿總統將與圖西族簽訂權利共用協議,而計劃了這件暗殺事件。

盧安達屠殺的背景分析

我們可以看到在屠殺發生前,就盧安達一國中所牽涉的勢力包括了:流亡圖西貴族組成的愛國陣線(RDF),胡圖族主導的盧安達政府。盧安達於1962年獨立,此前屬於聯合國託管地區,英國,德國,比利時均染指過盧安達,可見,盧安達的紛爭必然牽涉眾多西方國家的既得利益,西方國家不可能坐視大屠殺的發生。

此外,愛國陣線與胡圖族政府的內戰也並非一朝一夕,而是早在屠殺發生的四年前(1990)就已爆發內戰,在周邊國家的調停和壓力下,1993年8月,盧政府和愛國陣線在坦尚尼亞北部城市阿魯沙簽署旨在結束內戰的和平協定,全國都籠罩在和談的氣氛中。

盧安達大屠殺就是這樣一場眾人眼中不可能出現的屠殺。

也並非沒有警告,聯合國盧安達援助團司令法國將軍達萊爾1993年1月11日曾向聯合國維和行動部發出電報,報告盧安達胡圖族武裝正囤積武器,准備對圖西族大開殺戒。以下是這封電報的摘要:

「提供情報的人曾是(盧安達)總統的安全小組成員??胡圖族民兵過去的主要任務是抵禦盧安達愛國陣線、保衛基加利。自從聯合國盧安達援助團部署以來,他被命令對基加利的所有圖西族人進行登記。他懷疑這是為了將他們全部除掉。他舉例說,他的人可以在20分鍾內殺死1000名圖西族人??他准備向我們提供主要武器庫的具體位置??我們打算在未來36小時內採取行動??建議向提供情報的人提供保護並將他送出盧安達。本部在此類事情上沒有聯合國的先前經驗可循,故緊急請求指示。」

電影《盧安達飯店》中有這樣的台詞:「Cut down the tree。」這是所約定的屠殺開始的暗語。

2、盧安達 ,迦納是兩個國家嗎?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

盧安達
國名:盧安達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Rwanda)

獨立日:7月1日(1962年)

國慶日:7月1日(1962年)

國旗:2002年1月1日開始使用新國旗。

國家政要: 保羅·卡加梅(Paul Kagame),2003年8月,卡加梅在總統選舉中獲勝。

貨幣:盧安達法郎。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2小時,比北京時間晚6小時。

簡介:盧安達共和國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附近,是中非的一個多山的小國家。北部與烏干達接鄰,東部與坦尚尼亞為界,南部與蒲隆地相接,西部與剛果交界。1962年以來是共和國,1962年從比利時獲得獨立。

自然地理:面積為26338平方公里。該國被巨大的山峰(高達3000米)所分割,山峰從北到南橫跨這個國家。在西部,從基伍湖筆直地升起伯安隔火山,首先下降成多丘陵的中部高原,然後進一步地圍繞著卡蓋拉河的高地向東形成沼澤湖,這里有著名的卡蓋拉國家公園。地勢西高東低,多山地和高原,有「千丘國」之譽。中部海拔1400-1800米,多渾圓低丘。東、南部海拔1000米以下,多湖泊和沼澤。最高峰卡里辛比火山海拔4507米.水網較稠密,卡蓋拉河、尼瓦龍古河、基伍湖等為主要。多為熱帶草原氣候。年降雨量為1200-1600毫米。有錫、鎢、鈮、鉭等礦物。森林約佔全國面積的21%。

國民經濟:農業為盧安達經濟的主要部門,耕地墾植指數居非洲各國的前列。主要農作物是玉米、甘薯、高梁、大蕉、咖啡和棉花等。天然牧場遼闊,飼養牛、羊等牲畜。工業部門有采礦、電力和食品等。公路長15000公里。

人口:801萬(1998年),由胡圖(佔85%)、圖西(佔14%)和特瓦(佔1%)三個部族組成。每平方公里有204.9人,是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官方語言為盧安達語和法語,在商業中也使用KISWAHILI語。1999年1月18日盧安達總統比齊蒙古宣布,英語將作為官方語言,取消法語的官方語言地位。居民65%信奉天主教,9%信奉基督教新教,25%信奉非洲原始宗教。1%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基加利(Kigali)

簡史:16世紀圖西族人在盧安達建立了封建王國。19世紀中葉起,英、德、比勢力相繼侵入。1890年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1916年被比利時佔領。1922年根據凡爾賽和約,國聯將盧「委託」比利時統治,成為比屬盧安達-烏隆迪的一部分。1946年成為聯合國託管地。仍由比利時統治。1960年比同意盧「自治」。1962年7月1日宣告獨立,定國名為盧安達共和國。獨立後,圖西族和胡圖族多次發生沖突,戰事持續不斷。1991年6月盧實行多黨制。

1994年的盧安達種族屠殺

政治:盧安達實行總統制,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部長會議主席)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執掌國家的行政權。

外交: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政策,強調睦鄰友好,維護非洲團結,是非統組織、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大湖國家經濟共同體和非洲開發銀行成員國。

與中國關系:1971年11月12日,盧安達同中國建交。
----------------------
迦納
國名:迦納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Ghana)

獨立日:3月6日(1957年)

國慶日:3月6日(1957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黃、綠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黃色部分中間是一顆黑色五角星。紅色象徵為了國家獨立而犧牲烈士的鮮血;黃色象徵國家豐富的礦藏和資源;也代表迦納原來的國名「黃金海岸」;綠色象徵森林和農業;黑色五角星象徵非洲自由的北極星。

國徽: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被一個鑲金邊的綠色聖喬治十字分為四部分:左上角為藍地上交叉著金色官杖和出席儀典時用的金劍,象徵地方政府;右上角的藍色波紋象徵海洋,城堡象徵國家行政機構;左下角為一棵可可樹,右下角是一個礦井,均象徵國家的財富。綠十字中心是一隻金色獅子,象徵迦納和英聯邦之間的聯系。盾徽上端有一顆鑲金邊的黑色五角星,寓意同國旗;兩側各有一隻展翅的雄鷹,其脖子上系著國旗三色的帶子並各掛一顆黑五角星;底部的金色綬帶上用英文寫著「自由和正義」。

國家政要: 總統約翰·庫福爾,2004年12月再次當選。

自然地理:面積23.9萬多平方公里。位於非洲西部、幾內亞灣北岸,西鄰象牙海岸,北接布吉納法索,東毗多哥,南瀕大西洋,海岸線長約562公里。地形南北長、東西窄。全境大部地區為平原,東部有阿克瓦皮姆山脈,南部有誇胡高原,北部有甘巴加陡崖。最高峰傑博博山海拔876米。最大河流為沃爾特河,在加境內長1100公里,下游築有阿科松博水壩,在境內形成巨大的沃爾特水庫,面積達8482平方公里。沿海平原和西南部阿桑蒂高原屬熱帶雨林氣候,沃爾特河谷和北部高原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

人口:1890萬(1997年),全國主要有四大部族:阿肯族佔全國人口44%,莫萊-達戈姆巴族佔16%,埃維埃佔13%,加—阿丹格貝族佔9.7%。各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官方語言為英語。居民中42.8%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38.2%信奉拜物教,12%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阿克拉(Accra)

簡史:古迦納王國建立於公元3-4世紀,10—11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13世紀時,迦納王國受到新興的馬里王國的入侵,居民逐漸南移到現在的迦納境內定居。從15世紀開始,迦納便淪為殖民地,成為歐洲列強不斷爭奪的一塊「肥肉」。1471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迦納海岸,隨後,荷、英、法等國殖民者接踵而來。他們不僅劫掠這里的黃金,還有象牙,並把這里作為販賣黑奴的據點。1897年全境淪為英殖民地,稱「黃金海岸」。1947年迦納第一個政治組織黃金海岸統一大會黨成立,要求自治。1946年6月誇米·恩克魯瑪領導成立人民大會黨,堅持爭取民族的斗爭。1957年3月6日黃金海岸宣布獨立,改名為迦納。1960年7月1日宣布成立迦納共和國,仍留在英聯邦內,恩克魯瑪出任總統。後來幾經政變。1981年12月31日羅林斯空軍上尉再次發動政變,成立臨時全國保衛委員會,羅林斯擔任主席。1991年,軍政權開始「還政於民」進程。1992年底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1993年1月7日成立第四共和國,由軍政步入憲治。

政治:1992年4月26日由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憲法規定,迦納是一個民主國家,致力於實現自由和公正,尊重基本人權、自由和尊嚴;議會需在通過法案並得到總統同意後方可行使制憲權;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任期四年,連選連任不得超過兩任;內閣由總統任命,議會批准;司法機關獨立於立法和行政權,有解釋、執行和強制執行法律的權利。

經濟:迦納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產資源有:黃金、鑽石、鋁礬土、錳等,此外還有石灰石、鐵礦、紅柱石、石英砂和高嶺土等。

農業是迦納的經濟基礎,全國百分之六十五以上勞動力從事農業。可可在迦納的經濟地位比黃金還重要,有「綠色黃金」之稱,因以盛產可可而得「可可之鄉」的美譽,多年來占據出口創匯排行榜之首。可可產量曾居世界第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可可是迦納產的。迦納也因此形成了以礦產品、可可和木材為三大支柱的經濟結構。

外交:奉行不結盟政策,謀求與所有尊重迦納主權、獨立和利益的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反帝、反殖,主張裁軍和維護世界和平,重視南南合作,要求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

與中國關系:1960年7月5日,迦納同中國建交。1966年迦納軍政府單方面與中國斷交。1972年兩國復交。

3、盧安達種族滅絕事件是怎麼平息的

最後是聯合來國說服其他國家參與救源援才平息了盧安達種族滅絕事件。

聯合國在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事件中表現消極。大屠殺發生的第四天,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投票,決定象徵性地在盧安達保留260名維和人員,職責僅僅是調停停火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在盧安達種族大屠殺持續了近一個半月後,聯合國才決定將聯合國駐盧安達援助團人數增加到5500人,擴大其行動授權,並說服其他國家參與救援。

(3)盧安達跟團擴展資料:

事件影響

1994年的盧安達內戰和種族大屠殺,給盧安達帶來了巨大災難,使這個原本貧困的國家雪上加霜,大批勞動力喪失,國家經濟處於崩潰邊緣。

大屠殺還使這個國家的人口結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全國14歲以下的兒童約占總人口的40%,許多婦女成為寡婦,大量逃亡鄰國的胡圖族極端主義分子滲入鄰近國家,給這些國家的安定帶來負面影響。

4、從大屠殺的落後發展到如今非洲發展最快的國家,盧安達是如何完成的?

大屠殺結束後,盧安達積極地學習他國經濟崛起的經驗,制定經濟發展規劃,並按照規劃嚴格執行。這使得盧安達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治安良好。

盧安達位於非洲的中東部,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國家。以前的盧安達主要從事,畜牧業以及農業生產。只是後來殖民者的到來,讓盧安達的部落之間產生了隔閡,摩擦也就不可避免。直到20世紀末,盧安達境內,由於部落沖突,引發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在屠殺中喪生的人數超過了100萬。


這場沖突使得盧安達境內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受到了不可避免的沖擊。直到21世紀,卡加梅上台才平息了這場內亂。卡加梅作總統之後,一共給自己制定了兩個目標。第一是統一分裂的人民,第二目標是,使卡旺達脫離貧窮。
帶著這兩個目標,卡加梅一方面舉辦國喪日,以增加國內各族之間的團結。其次他大力的改革教育體制,建立國家青年營,以避免大屠殺事件的再次發生。


經濟上卡加梅也並沒有放鬆,他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並且委任一個顧問團體出國學習他國經濟崛起的經驗。例如,顧問團體曾經去新加坡訪問學習,把研究成果帶回了盧安達,並且制定了一個經濟發展規劃,以引導盧安達經濟的發展之路。隨著盧安達對這個經濟規劃的執行,盧安達在僅僅20年間,就從一個貧困國家,發展成了中等收入國家。


盧安達的經濟成果表現在,盧安達人均收入平均翻了三倍。並且國家經濟發展增速,每年都保持在8%以上,一躍成為了非洲乃至全世界發現最快的國家之一。現在的盧安達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社會治安良好,非常的適合人類居住和生存。


5、1994年盧安達10個比利時士兵怎麼死的?

盧安達是非洲中部一個僅有800多萬人口的內陸小國,國小名微,許多人甚至根本沒有聽說過它。然而,10年前,盧安達一度成為世界各大媒體上出現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1994年4月至7月,這個被稱為「千丘之國」的國家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種族滅絕大屠殺,在短短100天里,先後有100萬人被殺,成為20世紀的人類悲劇。

在盧安達大屠殺10周年前夕,《環球》雜志記者來到這個曾被鮮血染紅的國家。首都基加利是一座小城,城區分布在7座起伏緩和的山丘上,植物繁多,綠意盎然,頗具田園特色。盧安達人看上去很溫和,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人熱情地同我們打招呼。整個城市很安全,就是在使館區,除美國使館保持戒備外,其它使館和國際機構看上去就像富裕人家的宅戶,既沒有高牆電網,也沒有荷槍把守的士兵。這種安寧在大多數非洲國家是難以想像的。

成堆白骨的述說

然而,我們知道眼前所看到的並不是基加利的全部,否則就無法解釋10年前發生在這個國家的駭人暴行。我們乘車前往基加利西南部166公里處的穆蘭比。也許是心理作用,當汽車沿著公路行進時,兩旁起伏的丘陵和蔥翠的芭蕉林在我們看來總顯得鬼影憧憧,幾乎可以觸摸到一種怪異的寂靜——那是成千上萬名死者的寂靜。我們的目的地在一個山坡上,那裡有三排平房,原是一座剛竣工的技術學校,10年前那場突如其來的大屠殺使這里和附近地區陷入一片血海。盡管以前就聽說過各種描述,但當我們走進屋子時,還是為眼前的恐怖景象震驚了:一張張木架子上堆滿了乾枯的屍體,其中不少殘缺不全,有的不見了頭顱,有的沒有了四肢,還有的遺骨上能看出明顯的刀傷或彈孔……為了防腐,本已風乾的骨骸又被撒上石灰,更顯得白森森的,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氣味。

眼前的恐怖場景無聲地敘述著10年前那血腥的一幕:1994年4月6日,盧安達總統、胡圖族人哈比亞利馬納和蒲隆地總統恩塔里亞米拉乘坐的飛機准備在基加利機場降落時墜毀,兩名總統和機上人員全部遇難。數小時後,以胡圖族為主的總統衛隊和以圖西族為主的盧安達愛國陣線在基加利市區爆發激烈沖突,沖突迅速蔓延至全國,演變成一場胡圖族極端分子對圖西族人的瘋狂殺戮。4月21日,躲藏在穆蘭比技術學校里的圖西族人遭到胡圖族武裝的屠殺,一天一夜間,有5萬多人倒在了血泊中。殺紅了眼的胡圖族民兵手持砍刀、棍棒和長矛瘋狂追殺圖西族人,甚至連老人、孩子和孕婦也不放過。現在穆蘭比大屠殺遺址收存有27000具屍骨。

警告被忽視

穆蘭比屠殺只是當時盧安達境內種族滅絕暴行當中的一幕。10年前的盧安達大屠殺是人類的悲劇,但更令人心痛的是這場悲劇本來可以避免。早在大屠殺發生前3個月,加拿大籍的聯合國盧安達援助團司令達萊爾將軍就曾向聯合國維和行動部報告:據可靠情報,胡圖族正在籌劃有計劃的屠殺,圖西族已處在危險之中。他要求盡快採取行動,收繳那些即將用於屠殺的武器。

但是,達萊爾等來的卻是異常冷靜的答復:「我們不能同意你在電報中所計劃的行動,因為它明顯超越了第872號決議(1993年)授予聯合國盧安達援助團的許可權……你應當通知(盧安達)總統,你已經獲得了有關胡圖族民兵行動的可靠情報,這些行為是對和平進程的威脅……但是,我們想強調的是,務必避免採取可能導致使用武力和不可預測的反應的行動。」

無奈,達萊爾只好奉命向比利時、法國和美國駐盧安達大使通報了他所得到的情報,但是警告依然沒有引起注意。幾年以後,曾經擔任聯合國維和行動部負責人及安南高級助手的里扎回憶說:達萊爾將軍的電報使他感到吃驚,「是的,確實有殺戮。暴力活動到處都是,但是並沒有劇烈的升級。幾周過去了,電報里所預測的情況並沒有發生。我想,就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也就是在4月6日,局勢突然爆發了。」由於聯合國對達萊爾報告的忽視,胡圖族極端勢力得以舉起了屠刀。

比利時人撤走了

盡管達萊爾將軍本人對即將到來的屠殺早有預感,但是迅速蔓延的殺戮使無權使用武力的聯合國盧安達援助團束手無策。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令這位加拿大將軍更加憂慮。

4月7日,盧安達圖西族總理烏維吉利伊馬納在前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避難途中被胡圖族軍人打死,奉命護送她的10名比利時維和軍人也遭殺害。比利時朝野震驚,遂決定撤回全部在盧部隊。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竭力勸說比利時人留下,但見對方去意已定,遂表示希望他們把重型武器留下來,以供留守的聯合國部隊使用。

然而,比利時人在撤離時帶走了所有武器。比軍是當時駐盧安達維和部隊中裝備最好的,它的撤出不僅使聯合國盧安達援助團陷入困境,而且助長了胡圖族民兵的氣焰。後來發生的一切表明,胡圖族軍人殺死比利時藍盔士兵是一個陰謀,目的是逼迫比利時撤軍,以便肆無忌憚地對圖西族人下手。不幸的是比利時人果真鑽進了這一圈套。

聯合國在盧安達的維和行動是一個失敗,100多萬人的慘死使這個最大的國際組織顯得暗淡無光。聯合國秘書長安南1998年5月7日在盧安達議會發表演說時講了下面這段話:「我們應當而且也確實承認,在那段黑暗的日子裡,世界舍棄了盧安達。國際社會和聯合國沒能集中起政治意願來面對這場災難。世界必須對這一失敗表示深深的悔恨……所有關心盧安達的人們,所有見證過它的不幸的人們,是多麼希望我們曾經阻止了那場種族滅絕屠殺。」

聯合國躊躇不決

聯合國曾試圖採取行動,但由於美國的阻撓和其它原因始終沒能實現。面對迅速蔓延的屠殺,當時的秘書長加利致信安理會,稱除非向盧安達增派維和部隊,否則聯合國將無法在那裡履行職責。然而,幾個月前曾在索馬里遭受重挫的美國態度消極,其駐聯合國大使奧爾布賴特建議,在基加利保留「最小限度」的存在以顯示聯合國的決心。安理會決定象徵性地在盧安達保留270人,職責僅僅是調停停火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鑒於盧安達形勢日益嚴峻,加利一再要求安理會重新考慮將大部分維和部隊撤出盧安達的決定,並呼籲採取包括使用武力在內的行動去制止屠殺。但是,美國並不理會,奧爾布賴特在安理會發言時說,在許多問題尚未弄清之前就向盧安達增兵是「愚蠢的想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譴責發生在盧安達的屠殺行為,但是並沒有使用「種族滅絕」一詞。

在大屠殺持續了近一個半月後,聯合國終於決定將聯合國駐盧安達援助團人數增加到5500人,並擴大其行動授權。此時,聯合國開始承認「(盧安達)或許已經發生了種族滅絕行為」。然而,奧爾布賴特援引「第25號總統令」向安理會其它成員國施加壓力,要求在滿足美國一大堆條件前不得向盧安達部署增加的維和部隊。

美國人為何一直躲躲閃閃?除了眾所周知的「索馬里綜合症」外,前美國國防部部長助理幫辦伍茲的經歷或許更能說明問題:柯林頓政府上台初期曾指示五角大樓列出世界上可能爆發危機的地方,以供白宮決策使用。熟悉非洲事務的伍茲把盧安達和蒲隆地問題列進名單,但是,他很快接到了上司的指示:「我們並不在乎盧安達或蒲隆地發生了什麼,把它們從名單中去掉。美國的利益不在那裡,我們不能把這些無聊的人道主義問題和諸如中東、北朝鮮等重要問題混為一談。」

然而,當湖水被鮮血染紅、河道被屍體堵塞、媒體將盧安達大屠殺告訴全世界的時候,美國的態度才開始轉變。曾經擔任美國國務院政治軍事顧問的馬雷說:「從4月到6月,(美國)不願以任何方式捲入(盧安達危機)。然而,從7月以後,一種犯罪感開始出現,或許是因為(美國)什麼也沒干,也或許因為是它阻止了國際社會採取有效行動。」但是,一切都為時已晚。美國總統柯林頓1998年3月訪問盧安達,他在基加利機場對大屠殺倖存者發表講話時婉轉地向盧安達人表達了歉意。但他似乎並不想讓美國顯得有什麼特殊,只是說「國際社會,包括非洲國家,都必須對這場悲劇承擔責任。」

失敗,還是失敗

盧安達大屠殺發生後,面對世界的震驚、疑問,那些在紐約、華盛頓、巴黎、倫敦和布魯塞爾的政治家們也在指責、辯解和自責。然而,最痛苦的並不是他們,而是曾經親眼目睹大屠殺的達萊爾將軍。2003年10月,達萊爾所寫的講述盧安達大屠殺的《與魔鬼握手》一書在加拿大出版。他認為這是一本關於失敗的書:失敗屬於駐盧維和部隊,因為胡圖族極端分子在他們的眼皮底下殺死了100萬圖西族人和胡圖族溫和派;失敗屬於幾個西方國家,它們有能力但是卻沒有及時制止屠殺的蔓延;失敗也屬於聯合國,它沒能給身處困境的少量藍盔部隊以支持。達萊爾在書中流露出深深的自責,作為駐扎當地的部隊指揮官,他覺得自己是這失敗集體中的一員,甚至是最大的失敗者。

對於聯合國和外界來說,從盧安達傳出的消息只是一種表述,但對於達萊爾來說卻是血淋淋的現實。在大屠殺開始後的第三天,法國和比利時撤僑部隊飛抵基加利,完成任務後迅速撤離,達萊爾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吃得好,裝備更好」的歐洲人在他眼前匆匆而過。達萊爾再次懇請聯合國向盧安達增派部隊,後來的士兵多來自孟加拉國和迦納,裝備差且缺乏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整個援助團僅有一部衛星電話。

後來情況越來越糟糕,在大部分維和部隊根據安理會的決定撤出後,達萊爾身邊僅剩下幾百名士兵,而此時的盧安達已經如同地獄一般:城裡缺水少電,街頭成了屠場,到處屍橫遍野,傷者悲號。盡管條件如此惡劣,達萊爾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人道使命,他和他的部下所建立的一個安全區使得兩萬多圖西族人和胡圖族溫和派躲過了殺戮。

大屠殺給達萊爾的精神造成了巨大創傷。在達萊爾看來,許多圖西族人之所以在局勢惡化的情況下沒有選擇逃離正是因為他們對維和部隊的信任,但結果卻遭到了背棄。達萊爾回到加拿大後經常借酒消愁,企圖以此來麻醉自己。他經常無端發脾氣,並兩次試圖自殺。人們曾在魁北克公園的長椅下找到他,他已經喝醉了,像刺蝟一樣蜷縮成一團。達萊爾經常會跟人提起盧安達,也經常會加上這樣一句話:發生在盧安達的屠殺其實只需要5000名裝備精良、授權明確的聯合國部隊就能夠制止。

但願噩夢永不再來

盧安達大屠殺留給世界的教訓是深刻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2004年初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防止種族滅絕大屠殺會議開幕式上說,上世紀90年代發生在前南斯拉夫和盧安達的事件「特別讓人感到羞恥」,因為國際社會有能力卻「缺乏採取行動的意願」來防止這類事件的發生。他認為,如果國際社會缺乏採取行動的意願,即使擁有最完善的預警機制也「毫無用處」。

這場悲劇更值得盧安達人思索。一名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認為,美國只是犯了「不作為」的錯誤,問題的關鍵在於盧安達人自身,是「盧安達人殺死了盧安達人」。此話不無道理。因為歷史原因,胡圖族和圖西族積怨很深,胡圖族極端勢力正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對立情緒。在由卡加梅領導的盧安達愛國陣線執政後,積極推動民族和解,淡化部族身份,現在盧安達人的身份證上不再有「胡圖族」、「圖西族」等字樣,而只寫明是盧安達人。一位年輕的小學教師說:「你們外國人為什麼總想按部族和血統來劃分我們。我們吃夠了苦頭,現在不再有什麼圖西族人和胡圖族人之分。」給中國醫療隊開車的加魯克是我們采訪過的人中惟一明確承認自己是圖西族的盧安達人。他的右臉上有一條長長的傷疤,從眼角一直到耳根,那是逃難時被胡圖族人砍的。然而,我們在采訪中能夠明顯感覺到,部族問題在當地是極其敏感的話題,人們神態和語氣上的閃躲總令人感覺到背後有許多隱隱約約的東西。

一部名為《盧安達旅店》的電影不久前在南非開拍,由曾執導過《以父親的名義》的特里·喬治擔任導演,尼克·諾特、喬阿金·菲尼克斯和唐·奇德爾等好萊塢明星聯合主演,影片講述了旅店老闆盧瑟薩巴吉納在大屠殺期間冒著生命危險救助1000多名難民的感人故事。由魯·派克執導的電影《四月》已在基加利開機,影片展現了一名胡圖族軍官和他的圖西族妻子在大屠殺中的心酸經歷。此外,根據加拿大作家科特曼徹的小說《基加利泳池旁的夏天》改編的電影也將於今年下半年開拍。派克說,電影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證人,它能告訴人們「這里到底發生過什麼」。

基加利的晴空下,由藍、黃、綠三色組成的盧安達國旗顯得十分鮮艷。舊國旗中曾經有紅色,2001年通過的新國旗法將紅色去掉,理由是它易於使人聯想到鮮血和1994年的大屠殺。在離開盧安達時,我們真心祝願胡圖族人和圖西族人能夠和睦相處,讓仇恨和殺戮永遠成為過去。

背景

盧安達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面積26338平方公里,人口840萬,其中85%為胡圖族,14%為圖西族,另有1%為特瓦族。

在歐洲人來到盧安達之前,胡圖、圖西兩個部族之間並沒有什麼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比利時獲得盧安達的委任統治權,給予膚色較淺的圖西族人以較好的受教育條件,使主要從事畜牧業的圖西族人很快在經濟、文化和社會地位等方面取得優勢,而從事農耕的胡圖族人則逐漸淪為社會底層。1962年宣布獨立,胡圖族人掌握政權,此後針對圖西族的暴力活動時有發生,數萬名圖西族人先後被殺,大批圖西族人跑到鄰國避難。

1990年,僑居在烏干達的圖西族難民組織盧安達愛國陣線與胡圖族政府軍爆發內戰。在周邊國家的調停和壓力下,1993年8月,盧政府和愛國陣線在坦尚尼亞北部城市阿魯沙簽署旨在結束內戰的和平協定。即將到來的和平令盧政府高層中的極端勢力感到恐懼,他們逐漸對哈比亞利馬納總統感到不滿,認為他在與愛國陣線的談判中讓步太多。1994年4月6日,哈比亞利馬納的座機在基加利機場附近墜毀。盡管此事至今沒有定論,但人們普遍相信飛機是被導彈擊落的,是胡圖族極端分子蓄意製造的一起陰謀,目的是嫁禍於圖西族。哈比亞利馬納遇難後,胡圖族軍人、民兵和平民對圖西族人展開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

兩封寫就悲慘歷史的電報

聯合國盧安達援助團司令法國將軍達萊爾1994年1月11日曾向聯合國維和行動部發出電報,報告盧安達胡圖族武裝正囤積武器,准備對圖西族大開殺戒。以下是這封電報的摘要:

「提供情報的人曾是(盧安達)總統的安全小組成員……胡圖族民兵過去的主要任務是抵禦盧安達愛國陣線、保衛基加利。自從聯合國盧安達援助團部署以來,他被命令對基加利的所有圖西族人進行登記。他懷疑這是為了將他們全部除掉。他舉例說,他的人可以在20分鍾內殺死1000名圖西族人……他准備向我們提供主要武器庫的具體位置……我們打算在未來36小時內採取行動……建議向提供情報的人提供保護並將他送出盧安達。本部在此類事情上沒有聯合國的先前經驗可循,故緊急請求指示。」

然而,聯合國維和行動部在接到達萊爾將軍電報的同一天以「超越許可權」為由,拒絕了他提出的收繳胡圖族民兵武器的請求。其回電內容摘要如下:

「我們不能同意你的電報第9段所計劃的行動,因為它明顯超越了第872號決議(1993年)授予聯合國盧安達援助團的許可權……你應當通知(盧安達)總統,你已經獲得了有關胡圖族民兵行動的可靠情報,這些行為是對和平進程的威脅……但是,我們想強調的是,務必避免採取可能導致使用武力和不可預測的反應的行動。」

無數人回憶起當年的大屠殺仍心有餘悸,有悔恨,有惋惜,有哀嘆……聽一聽他們的話語吧:

「我沒有別的選擇。我拿起大砍刀殺死了那個姑娘,然後又殺死了那個女人。」

——胡圖族人卡揚達回想起當年胡圖族軍人逼他砍死無辜的圖西族人時,感到悔恨交加

「我能夠饒恕,但我仍然記得所發生的一切,仍然心存悲傷。我想念我的母親……一切就像是一場夢。」

——在大屠殺中失去親人的烏瓦扎妮卡直到現在都無法忘記當時的悲慘情景

「我聽到了手榴彈的爆炸聲、槍聲和別的聲音。蘭多先生對我說:『太晚了。』這是他最後的話。我想,他就是在那時被殺死的。」

——聯合國盧安達援助團馬查爾上校回憶他在1994年4月7日早上接到的一個求救電話時說

「一旦這里有了像樣的紀念中心,我就解脫了,我就能搬到盧安達的另一個地方,找一份工作,開始新的生活。」

——在盧安達南部的穆蘭比大屠殺遺址,看門人努蘭吉拉幾年來一直看護著那些屍骨,希望人們能永遠記住那些慘死的人們

「就發生在1994年的盧安達種族滅絕屠殺的程度而言,10年是一段很短的時間……但是,10年間發生了許多事,國家重建取得了進步,和解已初見成效……」

——盧安達總統卡加梅2004年2月8日接受英國BBC電視台《熱點話題》欄目主持人多賽特采訪時認為,大屠殺造成的創傷正在逐步癒合

6、盧安達飯店為什麼維和部隊撤離了

大屠殺發生的第四天,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投票,決定象徵性地在盧安達保留260名維專和人員,職屬責僅僅是調停停火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在盧安達種族大屠殺持續了近一個半月後,聯合國才決定將聯合國駐盧安達援助團人數增加到5500人,擴大其行動授權,並說服其他國家參與救援

7、去盧安達旅遊大概要花多少錢?

先跟團了解一下價格,然後在單獨去

8、1994年盧安達人都可能活不到十秒,當時發生了什麼?

 1994年的盧安達內戰和種族大屠殺,給盧安達帶來了巨大災難,使這個原本貧困的國家雪上加霜,大批勞動力喪失,國家經濟處於崩潰邊緣。大屠殺還使這個國家的人口結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全國14歲以下的兒童約占總人口的40%,許多婦女成為寡婦,大量逃亡鄰國的胡圖族極端主義分子滲入鄰近國家,給這些國家的安定帶來負面影響。

 

 聯合國在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事件中表現消極。大屠殺發生的第四天,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投票,決定象徵性地在盧安達保留260名維和人員,職責僅僅是調停停火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在盧安達種族大屠殺持續了近一個半月後,聯合國才決定將聯合國駐盧安達援助團人數增加到5500人,擴大其行動授權,並說服其他國家參與救援。 

  

1994年4月6日,載著盧安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和蒲隆地總統西普里安·恩塔里亞米拉的飛機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附近被擊落,兩位總統同時罹難。該事件立即在盧安達全國范圍內引發了胡圖族人針對圖西族人的血腥報復。7日,由胡圖族士兵組成的總統衛隊殺害了盧安達女總理、圖西族人烏維林吉伊姆扎納和3名部長。

在當地媒體和電台的煽動下,此後3個月里,先後約有80萬至100萬人慘死在胡圖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槍支、彎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絕大部分受害者是圖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圖西族的胡圖族人,盧安達全國1/8的人口消失。

9、盧安達在哪裡?真的有發生過種族清洗的大屠殺嗎?

在非洲,是個多亂的是非之地,種族大屠殺經常發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