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漳州華安的地方文化是什麼
一、二宜樓
二宜樓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為「鄉飲大賓」蔣氏十四世蔣士熊所建,佔地面積9300平方米,坐東南朝西北,外環高4層、通高16米,外牆厚達2.53米,外徑73.4米。整座樓為雙環圓形土樓,分成16單元,共有房間213間。二宜樓文化內涵豐富,樓內共存有壁畫593平方米、226幅,彩繪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聯163副,在福建眾多土樓中是獨有的,在中國古民居中亦屬罕見,堪稱民間藝術珍品。在3、6、10單元的牆上、天花板上張貼許多1931年美國《紐約時報》、1932年美國《紐約晚報》,牆面上還繪有西洋鍾、西洋美女,並標注譯文的壁畫,為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其建築平面與空間布局獨具特色,防衛系統構思獨創,構造處理與眾不同,建築裝飾精巧華麗,堪稱「圓土樓之王」、「神州第一圓樓」,為福建省兩大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之福佬民系地區單元式土樓的代表。1996年11月,二宜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是第一座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圓樓,是福建土樓的優秀代表作,曾被台灣《聯合報》和《漢聲》雜志稱之為「圓樓之寶」。
二宜樓樓門朝西,門額石匾鐫刻著各40厘米見方的「二宜樓」三字,近趙體而無柔媚之態,類瘦金體又稍遜勁拔,自成一格。「二宜」兩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內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孫、宜文宜武之意。此匾已收入《中華名匾》一書中。
二宜樓依山傍水,樓背後層巒疊嶂,近處山丘綿延逶迤,宛如蜈蚣緩緩爬行;山前地勢平緩開闊,兩條清澈的小溪於樓前交匯後直奔西南而去,小橋、樓閣、翠竹、村舍點綴其間,風光秀麗,青山綠水與大樓黃牆黑瓦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故稱「宜山宜水」。
二宜樓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開基祖為蔣仕熊。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膂力超人,開荒種田是能手,在安溪、漳平等處開墾荒田幾百畝,聚攢了些財富。
後娶妻生子,便想為子孫後代建立萬代基業。他請了一位勘輿家為他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不惜巨資,經營了12年才建成這座大樓。樓的平面直徑為73.4米,外環樓高四層,內環一層,它均勻、平等地分成12個單元,除門、廳、梯道而外共192間。
二、華安玉 又名九龍璧玉石,古又稱茶烘石、梅花石、華安玉,分布在福建漳州市一九龍江流域。系距今2.48億年古生代二疊紀的海相沉積岩,經距今1.63億年中生代侏羅紀陸相火山噴發變質而成條帶狀鈣硅角質岩,硬度在7.2至7.8度之間。經鑒定被權威的地質部命名為「九龍璧玉石」。其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硬玉類的透輝石、軟玉類的透閃石、陽起石等,經硅化重新結晶而成。結構緻密、質地細膩。九龍璧玉石因河段而異,七色俱全,有藕紅、褐黑、藏青、碧藍、嫩綠、金黃、米黃等。
九龍璧質地堅貞渾厚,肌理褶皺的變化大,風格迥異,色調雄奇高古,造型精妙獨特,圖案紋理富有國畫意境。由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使九龍璧產生特殊的肌理:一是地殼運動導致條帶狀硅鈣質角岩產生強烈的扭曲,表現出一種有序的張力美、地質美;二是經億萬年的激流沖刷,將質地較軟的鈣質等部分掏去,而將質地較堅硬的硅質留下,便形成了凹凸明顯,溝壑縱橫的肌理。這些肌理的存在,便有如國畫中使用了「皴法」,藝術味道很濃,視覺效果很好。
唐宋年間被譽為珍寶進貢朝廷,現北京故宮博物院仍有珍藏。此石真正大規模採集,作為民間普及石玩,卻已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了。如今,九龍璧玉石已名揚海內外。九龍璧玉石作為一種珍貴的石種,現已受到海內外藏石家的青睞。尤其是大型的山形九龍璧玉石,山巒起伏、意境深遠,頗有收藏價值。
九龍江畔青山綠水、落差大、水流急、水質好,江水長年累月清澈見底,兩岸四季常青。九龍璧玉石歷經漫長歲月,受急流的沖刷、拍擊、磨洗、滾動,自然造就千姿百態,斑駁、離奇,集柔美、秀美、壯美、雄美於一身。
九龍璧質地細膩堅硬,色彩斑斕、紋理清晰、形態各異,自古有「綠雲」、「紅瑪瑙」之稱,主要礦物成分多是長條狀顆粒平行層理分布,故呈現紫紅色、淡黃色、黑色、翠綠色及墨綠色條帶狀彎曲結構紋理,每件產品表面都是一幅天然的抽象畫。
經地礦部鑒測,九龍璧的物理性能為:容量2.72,抗壓強度2414kg/cm2,抗折強度122kg/cm2,抗拉強度111kg/cm2,抗剪強度316kg/cm2,硬度為摩氏7度~7.5度,耐摩度為0.92,吸水率為0.06%,孔隙率為0.12%,光澤度為100(法)。可見,九龍璧觀賞石肌理縝密,質素細膩,光潔度極高,溫潤感極強,叩之聲如金玉,觀之澤似油脂,且耐磨耐腐蝕,抗壓、抗拉、抗剪、抗滲透強度高,在十大名石中保存性最高,還比靈璧石略勝一籌。
九龍璧且含有鋅、鉬等20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硬度為摩氏7.0—7.8度,拋光後亮度達100度以上,經國家權威機構驗證:放射性元素達標,其產品使用范圍不受限制。
專家們認為,九龍璧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意韻豐富,蘊涵深刻,其質美,美在堅貞雄渾;色美,美在五彩斑斕;紋美,美在構圖逼真;形美,美在造型奇巧;意美,美在意味深長。其中蘊含的天地靈氣、日月精華,無比奧妙神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因九龍璧硬度、密度高,吸水率幾乎為零,故產品遇水後不變色、不易附著污物,使用中不易產生劃痕,這是一般花崗岩不能比擬的。九龍璧石,似石非石,猶如硅質碧玉,五彩斑斕,嵯峨萬象,其自然美和滄桑感是其它岩石類無法比擬的,是石中一絕。是我國十大奇石之一。1999年被選為十大候選石之一,2000年被中國寶玉石協會定為「中國四大名玉」之一。
三、仙字潭 在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沙建鎮許田村,九龍江支流的汰溪下游,距漳州市區34公里。這里兩山夾峙,溪流彎曲成潭,北岸峭壁林立,岩壁上散布著幾組古怪蒼老、似字又有別於傳統觀念上的文字,似話又過於抽象變形的文化符號,由於年代久遠,深奧難懂,訛傳為神仙所書,故名「仙字潭」。
仙字潭摩崖石刻共有6處,自東往西長30多米。除一處漢字「營頭至九龍山南安縣界」外,其他5處共36個符號,最大的長0.74米、寬0.35米,最小的長0.13米、寬0.1米。既象圖畫,又象文字,有的如王者坐地,有的仿武士爭斗,有的若舞女蹁躚,有的如獸面猙獰,有的象俘虜被執,有的似人首落地,千奇百怪,其意難以索解。
據初步考證,對這些摩崖石刻有不同解釋,一種意見認為,是類似甲骨文或商周青銅器銘文,並試釋讀其中一些文字;另一種意見認為,是古代土著民族活動的記事岩畫,內容大致為描寫部落酋長慶功宴樂的場面,記錄戰績,以示武勇。這些石刻究竟屬於那個民族的文化遺存也有爭論。一種認為是古代「七閩」部落的遺跡,一種認為是古代番族、吳族、越族之間一次戰爭的記功石刻,一種認為是畲族先民遺下的文字。這些石刻吸引了古今許多名人學者。《漳州府志》載,唐朝就有人持其拓本到洛陽求教於韓愈。此外,華安境內還散布著蛇形、動物、蹄印、星宿等多種岩畫。
仙字潭摩崖石刻是福建省首批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也是旅遊勝地,河道曲折,雲霧繚繞,草木蒼郁,潭水清澈可鑒,卵石游魚歷歷可數。
2、誰知道福建漳州華安有哪一些好玩的地方啊?
華安生態旅遊景點
華安自然,人文景觀格外豐富,形成以「江、山、園、樓、玉、茶、舞」為重點的旅遊格局。綠色華安已成為八方遊客的神秘之旅,神往福地,華安北溪;神化天成,石狗貢鴨;神奇多姿,竹種園林;神機妙算,大地土樓;神異詭秘摩崖仙字;神力無窮,葯理溫泉;神采飛揚,山地歌舞;神工鬼斧,華安玉石;神仙貢茶,「華安仙都」。華安是人們親近自然、認識自然、回歸自然的理想仙境,也是生態旅遊的一方熱土。
1,八閩奇觀--華安貢鴨
貢鴨山有個美麗的民間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草莽英雄用仙法把無數石頭變成鴨群,要趕往京城推翻腐敗的王朝,建立新朝廷,建築巍峨壯麗的宮殿。他趕呀趕,趕到草仔山村時,碰上一位坐月子的婦女,她詫異地說:「這么多的石頭,憑什麼神力會走動呢?」一語道破,仙術失靈,石頭母鴨再也無法走動了。其中有兩只最大的「鴨王」沖了出來,一隻沖到貢神峰頂,生下了一個巨大的鴨蛋,人們都叫它「神奇飛來蛋」,與真的鴨蛋一模一樣。另一隻沖到麒麟峰頂,也難逃厄運,被變成石鴨,稱為「鴨王出洞」,它的嘴、頭、眼睛與真鴨十分相似,此後,這座山就因此得名「貢鴨山」。
2.土樓之王--二宜樓
座落在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的生土圓樓二宜樓是福建省內一千多座土樓中的佼佼者,有「神州第一樓」、「民居瑰寶」、「土樓之王」等稱號。 1996年1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宜」二字源出《詩經》,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內宜外之意。「二宜樓」樓...
3.中華奇石--華安玉
國運昌盛,人民富裕,賞石者眾。時下談到奇石、賞石,有識之士和圈內行家,都會不約而同地談到石界新寵——華安玉。因為她的神奇、絢麗、多彩,成了奇石世界一道亮麗迷人的風景線,而她帶給人們賞心悅目、投資置業的豐厚回報,更是在新時代的社會生活中,拓展了人們生活、發展的新時空。在華安玉的產地福建省華安縣,
4.千古之迷--華安仙字
在華安縣沙建鎮許田村,九龍江支流的汰溪下游,距漳州市區 34公里。這里兩山夾峙,溪流彎曲成潭,北岸峭壁林立,岩壁上散布著幾組古怪蒼老、似字又有別於傳統觀念上的文字,似話又過於抽象變形的文化符號,由於年代久遠,深奧難懂,訛傳為神仙所書,故名「仙字潭"
5.能歌善舞--華安高山
華安是祖國大陸高山族同胞人口聚居最多、最集中的縣份。這里有一支由高山族青年自發組成的高山族風情歌舞表演隊,其歌舞熱情奔放,生活氣息濃厚,服飾華麗精美,深為人們喜愛。歌舞的突出特點是以歌伴舞。當您來到華安,走進高山族民俗風情園,高山族青年為你表演的 " 連臂踏歌
6.竹類世界--華安竹種
竹子,在我國的文化史上源遠流長,象徵著生命的彈力、長壽、幸福和精神真理,它與松、梅並譽為「歲寒三友」,與梅、蘭、菊一樣有「君子」之稱。這是因為其稈挺拔秀麗、葉瀟灑多姿、形千奇百態;它四季常青,姿態優美,獨具韻味,情趣盎然。當人們有閑情逸致漫步於青青翠竹之下時,一種無限舒適
7. 福建大江--九龍江北
九龍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江,九龍江有北溪和西溪之分,九龍江北溪是九龍江水系中最長、最重要的溪流,源出於延平、長汀合寧洋、龍岩、漳平眾溪流在涵口流入華安縣。全長 274公里。九龍江北溪縱貫華安境內南北,全長107公里,流域面積1131平方
8.仙字潭岩刻今古探秘
華安境內的古石刻眾多,是北溪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屬史前石刻主要有:省級文物單位仙字潭摩崖石刻,縣保草仔山蛇形石刻、石門坑渦紋石刻、石井小谷石刻、蕉林群蛇石刻、三洋星象圖石刻、官畲石刻、生囝侖石刻、上埔指向石刻等。屬明清石刻的有:龍潭摩崖石刻、花山石刻等等。在這些石刻中華安仙字
9.華安土樓特色談
土樓現象已成某特定地區的歷史文化,在民居建築史上的地位已越來越為人所重視和肯定。漳州土樓被喻為土樓之根。華安土樓在漳州土樓中有著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從以下四方面揭示華安土樓的特色價值和在所有土樓中的地位。 一、從碑刻紀年證實土樓建造年代。此為有的研究者對土樓建造年代假以族譜、
3、漳州必去的十大景點有哪些
漳州旅遊必去十大景點有南靖土樓,客家土樓,濱海火山地質公園,雲水謠古鎮,馬鑾灣景區,風動石景區,南靖長教村,古山重景區,雲洞岩風景區,澳角村。
一、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是中華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
二、南靖土樓是指遍布漳州市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縣山區的土樓,以歷史悠久、數量眾多、規模宏大、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聞名於世,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三、東南花都位於漳州百里花卉走廊黃金地段的漳浦馬口,國道324線旁,是歷屆「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覽會」舉辦地,是國家4A旅遊景區和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也是福建漳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核心區,總面積7800畝,投資3.2億。
四、南詔鎮位於福建省詔安縣南部,是縣政府所在地。屬平原地帶,毗鄰廣東,是福建的南大門,有324國道和漳詔高速公路穿過 ,交通十分便利,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對接「珠三角」的前沿平台,也是台胞主要祖籍地。
五、「溫柔六鰲海,天堂翡翠灣」,翡翠灣海西旅遊度假中心位於漳浦縣六鰲半島鰲西村,翡翠灣素有中國的佛羅里達海岸之稱,是中國大陸架最美的海灘之一。
六、唐山過台灣石雕園位於瀋海高速公路天福服務區,距縣城25公里。佔地2000畝。2003年11月建成開園,投資1億元人民幣。是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景區由高速公路服務區、石雕園、觀光茶園和皮定均將軍紀念園四部分組成。
七、春潭探幽、夏澗鳴泉、楓林秋韻、曲橋冬雨、閩台民俗館、石雕園和皮定均將軍紀念園、葛洪紀念館、油茶坊等,自然生態與閩台文化兼容並蓄。閩台民俗館是一座典型的閩台古民居建築,館內陳列了谷桶、犁耙、水車、花轎等這些閩台百姓千百年來生產生活用具。
八、石雕園第一區:「唐山過台灣,蓽路辟新天」,描述了數百年前閩南人民東渡台灣、墾荒謀生的歷程。主題石雕「拓荒者」,由390多塊花崗岩雕成,高18米,重達600噸,表現了從大陸過台灣的先民們艱苦奮斗的形象。
九、第二區:「百年傳薪火,數代系茶緣」,形象地再現了入台墾荒者薪火相傳、種茶為生的場面。第三區:「花甲再創業,芳草報故園」,展現了天福集團總裁李瑞……[詳細]
十、「十里藍山」原本是長泰永隆置業公司開發的樓盤項目。因其具有原生森林景觀及附近「旅遊文化重鎮」古山重等重要旅遊資源,開發商借地勢資源開發了「瑪琪雅朵花海」與「尋夢谷」兩個旅遊項目。
4、誰知道福建漳州市華安有什麼好玩的
八閩奇觀-華安貢鴨山 貢鴨山是旅遊觀光、避暑療養、朝聖、度假、休閑、考察、創作的一處勝地。
土樓之王-二宜樓 座落在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的生土圓樓二宜樓是福建省內一千多座土樓中的佼佼者,有「神州第一樓」、「民居瑰寶」、「土樓之王」等稱號。
華安仙字潭 在華安縣沙建鎮許田村,九龍江支流的汰溪下游,距漳州市區34公里。這里兩山夾峙,溪流彎曲成潭,北岸峭壁林立,岩壁上散布著幾組古怪蒼老、似字又有別於傳統觀念上的文字,似話又過於抽象變形的文化符號,由於年代久遠,深奧難懂,訛傳為神仙所書,故名「仙字潭」。
華安高山族 華安是祖國大陸高山族同胞人口聚居最多、最集中的縣份。這里有一支由高山族青年自發組成的高山族風情歌舞表演隊,其歌舞熱情奔放,生活氣息濃厚,服飾華麗精美,深為人們喜愛。歌舞的突出特點是以歌伴舞。當您來到華安,走進高山族民俗風情園,高山族青年為你表演的"連臂踏歌"、"甩發舞"、"杵舞"以及"陀螺竹桿舞"等歌舞,一定讓你如痴如醉。
5、漳州旅遊必去的十大景點有哪些?
漳州是福建的地級市,也是海峽西岸的城市之一。漳州素有“田園城市、生態城市”的美譽。這個城市深深吸引著人們,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人文景觀,那麼漳州有哪些景點是必須的呢?以下是漳州十大旅遊景點的簡短列表。讓我們來看看。
10.風動石景區
人們常說,到了閩南,不到東山,是一件憾事;而到了東山, 不到風動石,則更是一大憾事。的確如此。風動巨石聳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寬4.47米,長4.46米,重約200噸,上尖底圓,狀似仙桃,巍然“擱”在一塊卧地凸起且向海傾斜的磐石上,兩石的接觸面僅為十餘平方厘米。
9.南靖長教村
長教古村,是閩南人與客家人交融之地,是一個幽古神奇的地方。古村四面環山,縱橫10餘里,汩汩流淌的長教溪從村中蜿蜒穿過,留下一灘灘綠草、一灣灣碧水,然後流向遠方的山巒。
8.馬鑾灣景區
馬鑾灣海濱浴場也稱馬鑾灣風景區。潔白細軟的的沙灘,平緩地延伸到碧藍的大海。海面寬闊,水質清純,蔚藍清澈風平浪靜,灣內無鯊魚威脅,水無污染,水底無礁石障礙,水浴後,再來個沙浴,頭遮一把太陽傘,又是一個日光浴,三浴過後,也可盪舟或乘遊艇,登上對面的小島摸螺釣魚,或拾貝、野炊,體驗島上的生活情趣。
7.田螺坑土樓群
天羅坑土樓群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傑作。它們是南京土樓集團最具特色的車型。這些土樓由一個正方形、三個圓形和一個橢圓形的土樓組成,當地人戲稱為“四菜一湯”,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6.火山島
火山島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濱海火山地質公園,以獨特的火山地貌而聞名。在島上有140萬根柱體玄武岩,它們如同梳理整齊的黛絲,從懸崖頂部插入海中,顯得如此雄偉壯觀。
5.樹海瀑布
樹海瀑布是漳州難得一見的景觀,溪水聚集在樹海當中,最後如同一道白布飛流直下,顯得氣勢恢宏、大氣磅礴。
4.六鰲半島
六鰲半島上有著夢幻般的海灘和碧海藍天,人們可以躺在細膩綿柔的沙灘上,吹著溫柔的海風,欣賞潔凈湛藍的海水、浪漫潔白的風車和美麗迷人的日出,一切都是如此的寧靜舒適。
3.靈通山
靈通山被人們稱作是閩南第一山,這座山有險峻的山峰,形態各異的巨石,潔白無瑕的雲朵,清澈甘冽的山泉,其還有著“小黃山”的美譽。
2.東山島
東山島海邊的自然景色非常的美,蔚藍的天空、湛藍的大海、細膩的沙灘、再加上星星點點的海鷗,呈現出一幅絕美的西洋油畫般的景觀,一些都是那樣的夢幻。
1.雲水謠
雲水謠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有幽長的鵝卵石古道、巨大無比的古榕樹、古樸的大水車、神奇而又具有年代感的土樓
6、漳州華安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華安仙字潭
千古之迷「華安仙字潭」,在華安縣沙建鎮許田村,九龍江支流的汰溪下游,距漳州市區34公里。華安仙字潭兩山夾峙,溪流彎曲成潭,北岸峭壁林立,岩壁上散布著幾組古怪蒼老、似字又有別於傳統觀念上的文字,似畫又過於抽象變形的文化符號,由於年代久遠,深奧難懂,訛傳為神仙所書。
南山宮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山宮始建於南宋恭帝德佑乙亥年(公元1275年),至明代英宗正統辛酉年(公元1441年)和孝宗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相繼維修,迄今已有700多年。南山宮坐落於華豐鎮良埔村南山腰上,距華安縣城8公里,由麒麟山脈下南山收尾,依勢建成,地勢清秀。
貢鴨山森林公園
貢鴨山森林公園位於華安縣馬坑鄉東南部,總面積3000多畝,是省級森林公園。該區植物種類428種,昆蟲種類717種,是難得的天然基因庫和種源基地。大自然不僅賦予貢鴨山疊翠的峰巒、峭立的崖壁、密密的森林、珍稀的動物,而且還鬼斧神工地造就了一幅惟妙惟肖、巧奪天工的石百獸聚會圖。
二宜樓
二宜樓這座被譽為"國之瑰寶"的圓土樓,座落在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仙都、大地,這是多麼富有詩意的名字,其實二宜樓就是人間天堂的一座民居,就是中華大地的一顆璀璨明珠。來到仙都大地,只見青山逶迤,兩溪匯流,一片平坦的盆地,視野開闊,遠遠就可以看到二宜樓的雄姿。
7、漳州有什麼旅遊景點
漳州旅遊景點有:雲水謠古鎮、南靖土樓群、二宜樓、火山島自然生態風景區、濱海火山等。
8、漳州著名景點介紹到底有哪些
國家AAAA級風景朝聖區 —— 三平寺
廣濟大師(又名:祖師公) 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屬的平和縣文峰鄉境內,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這里群山環抱,林海綿綿;竹濤滾滾,山清水秀,風景綺麗多姿,是人們游覽、避暑的好去處,每年接待外國朋友、外籍華人、華僑、港台同胞和祖國內地的遊客五六十萬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擠得水泄不通,他們中有善男信女,連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過除夕。香火頗盛,熱鬧非凡,別有一番景緻。
義中大師,在閩南一帶和海外鄉親中稱為「三平祖師公」,祖籍陝西咸陽高陵縣人。由於父親到福建做官,義中於唐德宗李適興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誕生在福唐縣,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屬的福清縣。義中聰明過人,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過目可記詩文。父親是個大師,求醫尋教者絡繹不絕。後因唐武宗李炎廢佛汰僧,義中大師依依不捨地告別紫芝山,率領眾僧尼,艱難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來到平和境內的九層岩避居。只見這里青山綠水,風景秀麗迷人,是個造寺傳教的好地方,他和眾僧尼歷盡千辛萬苦,在這里興建三平寺院。
義中大師看到這里的山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極為貧困落後,缺醫少葯,許多山民貧病交加,被迫背井離鄉,往外逃荒,造成這兒的山園荒蕪。他來到山民中,向老百姓問寒問暖,盡心盡力為山民醫治疾病,並將自己強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歡迎和贊賞。
三平山來了義中大師,竭誠為山民送醫送葯,醫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陣陣溫馨的春風,吹拂到山裡外。外逃的山民欣聞這消息,奔走相告,都陸陸續續回到山裡來。義中大師便向他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改變刀耕火種的落後面貌,他還積極引導山民開墾荒山,建造田園,興建水利,築起村舍,男耕女織,使深山裡的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山民安居樂業,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與義中大師及眾僧尼更加和睦相處。
唐宣宗復興佛教時,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義中大師在三平山內外更加認真傳教,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唐咸通十三年農歷十一月初六日,義中大師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歲。由於他一生為居家百姓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後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一千多年來,這里香火頗盛,人們一直杷他當作慈善的神來敬奉。連旅居海外的僑胞和港、澳、台同胞也不忘義中的功德,爭相結伴來這里朝拜,並捐贈款項,修葺殿宇。
創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我國著名古剎三平寺,歷盡滄桑,屢毀屢建,今天展現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規模,是清代重建的。近十年來,由當地政府和海內外熱心者投資,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顯得更加金碧輝煌。
這座千年古剎俗稱「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環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盛暑時節,南風躍過林海竹濤,輕輕地吹來,令人頓覺涼快。
三平古寺總建築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築群分為兩組:山門、鍾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後組,殿宇建築,別具一格。
今重修的山門額上掛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三平寺」金字橫匾,在七彩的陽光映照下,燦爛奪目;山門屋脊上,有兩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龍,對著一幢小寶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騰躍晴空之勢。
香客進入山門,步入天井。天井兩側是蓮花池,香客沿著中間的石板路直進,登上台階,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寬三間,比山門的地勢高一米多,兩廊對峙,右廊壁上鑲嵌著清乾隆年間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記。
香客二進「祖殿」,即「廣濟大師義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條長廊,香客須從邊門步入長廊,方能抵達殿堂。殿堂面寬三間,堂中端坐著義中大師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關節能活動,只要有人為之支撐,即可站立,別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處,也就是最後一進稱之為「塔殿」,經精心整修,煥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寬三間,兩側有台階,香客欣然登上台階,從邊門進入殿堂。殿堂正中極為光滑的水磨石籠里,有一尊三平祖師義中大師的趺坐像,塑像造型優美,頭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親。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擠得里三層外三層,人頭攢動,水泄不進。
這塔殿的正中,有一個圓傘形的頂蓋,構造極為雅觀別致,碑文稱之為「寶蓋」,正好罩在廣濟大師的頭上。據傳,義中大師九十二歲時,是坐著告辭人世間的。他仙逝後的遺骨現在還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籠里,故這里香客雲集,是三平寺最為熱鬧的地方。殿壁兩側鑲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記。
千年古剎三平寺,山川綺麗多姿,風景如詩似畫,是聞名遐邇之旅遊勝地。寺外原有的八大勝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廢外,現還存有龜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龍瑞瀑布。
三平古寺後山上,綠樹終年青翠,極為蔭涼。山上還有一處久負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為清冽、甘醇,沒有絲毫的污染,香客到此,暢飲一杯泉水,從口冰到心窩里,頓覺滿身爽快,暑氣全消。這四季流不盡的泉水,勝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礦泉水。
古時候,這里設有飲茶室,觀魚台。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蔡新告老還鄉。每當盛暑時節,他總要從漳浦老家來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東南一里外,有個「毛氏洞」遺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題寫的「毛氏洞」三個大字。這洞里是毛人生活過的地方,石頭上還有一支石燭,流傳著一則神奇的故事,給這個洞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不僅吸引眾多的遊人,也吸引著海內外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條瀑布,遊客臨近瀑布,即可聽到水聲如雷,產生氣勢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頭仰望,只見碧綠的山泉從幾十公尺的懸崖上飛瀉而下,迸發出無數水珠,水珠如離弦之箭,萬翎齊發,源源不斷,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龍須飄拂;水珠在艷陽的映照下,深潭上則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為壯觀。
三平寺歷史悠久,蜚聲海外,長期以來吸引了海外廣大的僧眾和香客。1979年以來,國際友人和各地的佛門弟子、宗教團體,不遠萬里,前來朝拜,盛況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宗教信仰虔誠,年年來朝拜,歲歲來訪問。他們目睹大陸寺院在迅速修復,宗教活動開展正常,十分高興。紛紛捐資,表示願為修建工程作奉獻。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橋梁,為溝通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斷地作出貢獻。
一、坐落在東山古城東門海濱石崖上的素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最引以為榮、視如珍寶的自然奇觀,是旅遊者最喜愛的美景之一。東山風動石以奇、險、懸而居全國60多塊風動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譽為「天下第一奇石」,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志性景觀。風動巨石聳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寬44.47米, 風動石長4.46米,重約200頓,上尖底圓,狀似仙桃,巍然「擱」在一塊卧地凸起且向海傾 斜的磐石上,兩石的接觸面僅為十餘平方厘米。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人若仰卧盤石上,蹺起雙足蹬推,巨石也搖晃起來,但又不會倒下。人們站在風動石下面,有一種驚險的感覺,嘆為天下奇觀,故名「風動石」,詩曰:「風吹一石萬鈞動」。該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載入《世界地理之最》。
二、漳州土樓遍布在漳州市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縣山區。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聞名於世,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揉、舂壓、夯築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 防潮、通風採光、冬暖夏涼等特點。漳州土樓民居近2000座,僅南靖縣就有1300多座,堪稱土樓王國。也是全國土樓最多的地方。華安縣沙建鎮「齊雲樓」,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有確切紀年的土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直徑超過70米的大型土樓有5座,最大的是詔安縣宮陂鄉「在田樓」,直徑達94.5米,有「超級土樓」之稱。結構最為奇特的是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的土樓群,由一方一橢三圓五座土樓組成。南靖土樓和華安土樓今年7月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三、雲洞岩風景區 是福建省省級名勝風景區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洞岩位於龍文區步文鎮,324國道線上,距漳州市中心10公里左右,距廈門特區約60公里。因山上有一石洞,每當天將降雨,雲霧從洞中飛出,待雨霽天晴,雲霧又飄回洞中,故名「雲洞岩」。雲洞岩海拔不足290米,此岩一峰突出,怪石嶙峋,形態各異,奇樹參天,洞壑深幽,遠觀如袖珍山石盆景,又如太上老君端坐講經。所以,迎面大石刻著「搔首」兩個大字,表示對太上老君的崇敬。
四、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福建漳州市漳浦-龍海的濱海地帶,面積318.64km2,火山-海蝕地貌發育,為西環 太平洋火山岩帶的組成部分,屬歐亞板塊東緣裂隙帶,2600萬年至700萬年前噴出的玄武岩出露於海岸和海島,噴發序次清楚,特徵典型,如火山口、噴氣口、氣孔柱群、氣勢磅礴的柱狀節理群、海蝕蘑菇石、海蝕台柱、海蝕崖、海蝕洞等,數十個寬闊平坦的海濱沙灘,優質潔白,並有因海岩沉降埋藏地下8000年的古森林遺址,另有古民居和古代軍事要塞等也都是人們瀏覽的美景。2001年3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批准漳州濱海火山地質公園為首批國家地質公園。